根据最新的艾滋病研究,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开始的时间对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艾滋病病毒储存库和病毒整合位点方面的研究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的卢洪洲教授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何云、王俊、李倩等专家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子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论文图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提供
研究指出,艾滋病病毒能够潜伏在人体的肠道、淋巴结、巨噬细胞等多个部位,并以休眠状态存在于病毒储存库中。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无法清除这些储存库中的病毒,因此一旦停药,病毒就会复发。病毒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形成各种“整合位点”,这些位点的特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功能性治愈的目标是即使停止抗病毒治疗,病毒也能被控制。然而,由于病毒储存库的存在及其与基因的整合,功能性治愈仍面临挑战。
研究团队分析了90名艾滋病患者的数据,比较了他们在感染早期与晚期开始治疗的效果,得出了一些关键发现。研究显示,晚期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更高,而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这种风险。晚期治疗的患者体内常出现许多特定的“整合位点”,即UIS寡克隆,这些寡克隆会减少免疫细胞的多样性,使得晚期患者更易感染。早期开始治疗可以减缓这些寡克隆的形成,并保持免疫系统的多样性,接近健康人的水平。研究证实,早期治疗有助于减缓病毒整合细胞克隆的扩增速度,减少病毒储存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而延缓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此外,研究还发现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超过五年)的体内UIS寡克隆的比例较高,有些患者甚至超过90%。幸运的是,研究团队已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识别并清除这些UIS寡克隆,从而减少病毒储存库的规模,推动功能性治愈的进程。
研究进一步证实,急性期开始治疗的患者其艾滋病DNA水平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的患者,这一发现表明早期治疗能够显著减少病毒储存库的规模。
卢洪洲教授表示,这些发现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强调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减少病毒储存库的形成,还能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并保护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